融媒体中心滴答客户端1月21日讯(记者 浩然 学杰)近日,我市人民医院与黄骅镇卫生院紧密型医联体暨神经重症康复病区成立,自投入运行以来,从为神经重症康复患者提供合适的康复医疗空间和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切入,为我市医联体建设作出有益的探索。
紧密合作 打通分级诊疗的“任督二脉”
一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设备不足被认为是实现分级诊疗的沉疴顽疾,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不过”致使分级诊疗步履维艰,如此一来,既加大了上级医院负担,又延误了患者病情。
为进一步深化推进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切实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市卫健局的大力支持下,市人民医院与黄骅镇卫生院利用黄骅镇卫生院的部分空间共同设立紧密型医联体暨黄骅市人民医院神经重症康复病区,以期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为百姓就医提供更多便利。
据了解,黄骅市人民医院神经重症康复病区是集神经重症治疗和神经康复为一体的新兴科室,属于市人民医院和黄骅镇卫生院在政府支持下进行的技术型合作。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两家医院进行不同阶段的诊疗,一方面,减轻了市人民医院的接诊压力和医保基金支付压力,缓和了患者众多与诊疗空间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盘活了黄骅镇卫生院的闲置空间资源,以市人民医院的技术、设备等支持为黄骅镇卫生院注入活血,打通分级诊疗的“任督二脉”,共同推进我市医联体建设,助力康复惠民工程。
整合资源 提升康复医疗服务水平
黄骅市人民医院神经重症康复病区初期开放床位30余张,建有多间康复功能厅,主要治疗脑血管病及脑、脊髓外伤造成的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市人民医院通过提供设备、康复适宜技术培训、康复技术人才培养等发展要素,为黄骅镇卫生院提供全方位支持,协助构建专业的医疗、护理及康复团队,创新开展医护康一体化诊疗模式,由重症医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重症专科护士联合工作,以先进的监护及抢救设备、齐全的康复仪器,为患者提供24小时密切诊疗监测和护理。
据了解,神经重症康复病区可开展早期床旁康复训练,为提高重症患者的康复预后起了关键作用,缩短了患者在ICU的住院时间,让患者更好更快地进入康复治疗的循环过程,提高患者全身功能水平,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据神经重症康复病区主任许国文介绍,神经重症康复团队拥有一套完整、先进、专业的康复训练方案,包括运动疗法、作业手法、生物反馈疗法等,成功将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相融合,形成特色的康复治疗模式,将切实提升康复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
此次紧密型医联体建设通过共享医疗资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保障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享受到市级医院的医疗服务。“两家医院将共同打造县乡村康复医联体,努力实现高质量康复系统化、一体化。”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刘西斌说道。
便民惠民 减少群众诊疗费用
随着我市此次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基层神经重症康复患者选择就近就医,实现了医联体建设“联体”更“贴心”。
记者从康复病人家属孙士昌那里了解到,他的母亲脑出血后在市人民医院诊治,恢复状况良好,医生建议做康复,原本打算联系天津、北京的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但母亲说离家太远且费用较高,便执意不去。一筹莫展之际,孙士昌经人介绍将母亲转到了市人民医院神经重症康复病区,在这里,患者一天能做多个康复项目,高效方便,费用也在百姓能接受的范围之内,一家人都很满意。
医联体实行“总额管理、结余奖励、合理超支分担”的医保支付方式。市医保局根据年度医保基金收入预算考虑辖区内参保人员医疗服务平均费用和医保基金支付能力,预留调剂金、风险基金、大病保险基金等各种补充保险基金后,合理确定年度内医保基金结算总额,根据所服务患者人数等按月打包支付给医联体,由医联体负责患者的门诊、住院及慢性病、特殊疾病诊治等医保费用支付,加之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较大,医联体诊疗真正做到了便民、惠民。
“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借助市人民医院的专家服务、先进设备、康复技术等优势,建立远程会诊平台,落实好分级诊疗举措,通过医联体建设,最大效率发挥好优质医疗资源的作用,让医联体模式真正惠及群众。”黄骅镇卫生院院长孟庆龙说。
来源:黄骅市融媒体中心
疫情期间来院就诊、住院特别提示
●佩戴口罩、扫码测温进入院区。
●保持一米距离,防止拥挤。
●诊室内一人一诊,防止交叉感染。
●住院患者陪护限1人,出入佩戴口罩。
●住院患者及陪护按规定测核酸。
●住院患者除陪护外,禁止其他亲朋探视。